ad9_210*60
關鍵詞:
中國臺灣網  >   理論頻道  >   要聞

國家認同是中華民族的基因

2017年02月23日 14:29:41  來源:人民日報
字號:    

 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國家認同的文化傳統(tǒng),它凝聚與維護著我國這個統(tǒng)一的多民族國家,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基因。大量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與考古學研究的新進展越來越清晰地揭示出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、不同族群對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。

  都城是我國古代的政治統(tǒng)治中心、軍事指揮中心、經濟管理中心、文化禮儀活動中心,是國家的“縮影”。因此,我國歷代王朝都把都城建設作為重大國家工程。從考古情況來看,我國歷史上的都城選址與規(guī)劃理念反映了“擇中建都”的思想,集中體現(xiàn)了歷代王朝的國家認同。這一歷史文化理念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,并形成了不同時期、不同王朝、不同族群最高統(tǒng)治者的國家認同。今天我們所說的“中國”“中華”均源于此,它們多見于先秦以來的文獻記載。不但都城要“擇中”而建,作為都城政治中樞的宮城也要“擇中”而建。至于象征國家最高權力的物化載體——大朝正殿,又在宮城之中處于“居中”“居高”的特殊空間位置。都城之于國家、宮城之于都城、大朝正殿之于宮城的一系列“居中”設計理念,突出了“中”的文化基因、“中”的文化內涵,這就是中正、中和、中央。

  我國歷代王朝的統(tǒng)治者不只來自內地族群,還來自“諸夏”與“四夷”的族群。如鮮卑族從我國北部的大興安嶺一路南下,自內蒙古盛樂至山西大同(平城),最后孝文帝遷都于“天地之中”的洛陽。鮮卑統(tǒng)治者規(guī)劃建設的北魏洛陽城,最大的特點就是繼承與發(fā)展了我國古代都城的核心文化理念。北魏洛陽城規(guī)劃建設“擇中立宮”、形成完整和規(guī)則的都城“中軸線”,直接影響了隋唐的長安城與洛陽城建設。這說明了鮮卑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、對國家的認同。再如,元朝幾代蒙古族皇帝主持建成的元大都,是一座比漢唐都城更為“中華民族化”的都城。這主要表現(xiàn)為元大都在布局形制上充分體現(xiàn)了《周禮·考工記》的核心理念,即“前朝后寢”“面朝后市”“左祖右社”等。

  國家認同理念在都城“中軸線”方面可以說體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從曹魏洛陽城、西晉洛陽城、北魏洛陽城到隋唐長安城、北宋開封城、金中都、元大都以及明清時期的北京,對于這些由漢族、鮮卑族、女真族、蒙古族、滿族等建立的都城來說,中軸線的設計都延續(xù)不斷、代代相傳。它也見證了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的至高無上、前后相續(xù),不但不因不同族群的統(tǒng)治者而改變,而且還在不斷強化。

  除了在“擇中”建都上體現(xiàn)國家認同,我國歷代王朝統(tǒng)治者對祖先與國家的祭祀也體現(xiàn)了國家認同。在上古時代,中國人就有祭祀“遠祖”(三皇五帝)的傳統(tǒng)。比如,《漢書·郊祀志》記載:“自秦宣公作密畤后二百五十年,而秦靈公于吳陽作上畤,祭黃帝;作下畤,祭炎帝!碧貏e需要指出的是,在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,道武帝、明元帝、孝文帝繼承了這一傳統(tǒng)也進行祭祀。這時祭祀的已經不只是三皇五帝,還有周王朝的政治人物。由少數民族建立的遼朝、金朝、元朝、清朝的統(tǒng)治者,也代表國家對中華民族圣君與前代帝王進行祭祀。

  明清時期北京城建設的帝王廟,具有政治意義上的“國家宗廟”性質,是把三皇五帝與夏、商、周、漢、唐、宋、元作為一個連續(xù)性的“國家”整體來看待。對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進行祭祀,對歷代帝王進行祭祀,這實際上是對共同“先祖”、對中華民族歷史進行祭祀。這充分體現(xiàn)了多民族對共同國家——中國的認同,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。

 。ㄗ髡邽橹袊鐣茖W院學部委員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)

[責任編輯:李帥]

塔城市| 丰城市| 天全县| 皋兰县| 荆门市| 清流县| 高要市| 奇台县| 芦山县| 商丘市| 莫力| 洪泽县| 读书| 即墨市| 堆龙德庆县| 鄄城县| 米林县| 和平县| 滨海县| 葵青区| 长武县| 三门县| 紫云| 桐庐县| 巴林左旗| 外汇| 石渠县| 红桥区| 东港市| 三亚市| 宁远县| 东安县| 丽水市| 托克逊县| 英超| 上高县| 小金县| 泰州市| 金秀| 漳浦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