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號:
簫韶遺韻,盡善盡美——解讀祭孔樂舞

  時間:2009-09-22 13:47    來源:濟寧新聞網(wǎng)     
 
 

   鐘磬與琴瑟的合奏一次次響起,像從遠古傳來的圣哲的叮嚀,清朗而又舒緩;

  峨冠與博帶的舞步一遍遍上演,數(shù)千年的歷史在裙裾間飄飛,讓人恍如隔世。

  曲阜孔廟恢復祭孔活動和舉辦孔子文化節(jié)已經(jīng)有四分之一世紀了。每年的孔子文化節(jié),祭孔大典都是最核心的活動,每次祭孔大典上,祭孔樂舞又是最華彩的篇章。然而,每一次觀賞祭孔樂舞時,人們在新奇過后,總是充滿了不解與困惑:這是什么?從哪里來的?表達的什么意思?

  因緣際會,2005年以來,我有幸參與策劃和組織了每年孔子文化節(jié)期間的祭孔大典活動,三年多來,在古柏深深、殿堂巍巍的孔廟里工作,伴隨著晨鐘暮鼓尋覓天籟之音的真諦。

  一天中午,我坐在孔廟杏壇的欄桿上假寐,思緒早已飛躍千年,溯流而上,在中華禮樂文化的源頭久久徘徊,恍忽之間,幡然頓悟:祭孔樂舞難道就是發(fā)源于4000多年前堯舜時代的、目前已經(jīng)失傳了的簫韶樂舞?!不是么,她融歌、樂、舞、禮于一體。歌,頌圣賢之德,樂,合中和雅韻,舞,表謙遜禮讓,正符合孔子對韶樂“盡善盡美”的評價!她是中國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是中華5000年禮樂文明的代表!而且,她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型交響樂,開啟了日本、韓國、越南等東亞國家音樂文化的長河,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!

  祭孔樂舞的歷史比祭孔還要長

  中華5000的文明史,就是一部禮樂教化的歷史。在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,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,音樂舞蹈就早早地走出了荒蠻神秘的巫覡文化,成為中華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到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,已經(jīng)形成了完整的六代樂舞,即黃帝時期的《云門》、唐堯時期的《大章》、舜帝時期的《大韶》、夏禹時期的《大夏》、商湯時期的《大鑊》、周武王朝時期的《大武》等。其中《云門》、《大章》、《大韶》、《大夏》所代表的各代,都是由禪讓得的天下,稱為“文舞”;《大鑊》和《大武》均是為武力奪取天下的君王歌功頌德,屬于“武舞”。文舞武舞,象征文治武功兩種統(tǒng)治方略,成為華夏禮教的正統(tǒng)儀典。

  《大韶》是舜帝時代的樂舞。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,《史記》上說”天下明德,皆自虞舜始”。為了用音樂教化人民,他模仿鳳凰的形狀,用竹子制作了鳳簫,用泗水之濱的浮石制作了石磬,創(chuàng)作了樂舞《大韶》,用來歌頌帝堯的圣德,并示忠心繼承。《竹書紀年》載:“有虞氏舜作《大韶》之樂”。 因為是以竹簫、石罄為主要伴奏樂器,又名《簫韶》。韶樂演奏的時候,樂隊吹奏著形似鳳翼的排簫、鳳凰展翅的旋律。堂上堂下,百鳥朝鳳,出現(xiàn)了一個鳳鳥的世界。

  西周初年,周公旦“制禮作樂”,將六代樂舞整理增刪,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。六代樂舞被稱為宮廷雅樂,是中國音樂舞蹈的高峰,是樂舞文化進入成熟期的里程碑。

  西周雅樂分為祭祀樂和燕饗樂,祭祀樂用于祭祀天地、四方和祖先,樂舞稱作佾(yi)舞,燕饗樂用于朝堂、宴會、婚慶等,樂舞稱作隊舞,這就是佾舞的由來。對樂舞的人數(shù)和排列方式,周禮明確規(guī)定 :“天子用八,諸侯用六,大夫用四,士二! 跳佾舞的人數(shù)是法定的,如果諸侯用八佾,就要犯僭越的罪名。魯國的大臣季平子將“八佾舞于庭”,孔子大呼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也”。這就是成語“是可忍孰不可忍”的來源。樂隊的排列方式,周禮也規(guī)定,在月臺的四面設樂隊的,叫宮懸,是周天子享用的音樂。三面設樂的叫軒懸,是諸侯用樂。二面設樂的是判懸,是大夫用樂。一面設樂的,是特懸,是士即普通的貴族享用的音樂。這種編制完備的大型演奏樂隊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響樂團,比西方交響樂之父——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早了2000多年!

  由于春秋初年周平王遷都、諸侯征戰(zhàn)以及“鄭聲”等民間俗舞的沖擊,西周雅樂“禮崩樂壞”。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,文舞中只剩下《大韶》,武舞中只剩下《大武》了。所以老夫子只能對《大韶》、《大武》進行評價:“子謂《韶》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謂《武》盡美矣,未盡善也!倍鵁o緣欣賞六代樂舞的原貌了?鬃勇勆氐墓适掳l(fā)生在公元前517年,孔子來到齊國,耳聞目睹了韶樂的演奏盛況,不禁心醉神迷,陶醉于音樂的世界里,竟然“三月不知肉味”。

  《隋書》等歷代典籍中記載了孔子之后《韶樂》流傳的歷史:“秦始皇滅齊,得齊《韶》樂;漢高祖滅秦,《韶》傳于漢,漢高祖改名《文始》。”秦漢時期均把《韶》定為祭祀之樂。曹魏時期,魏文帝曹丕將《文始》復稱《大韶》。至南朝梁武帝,自定郊廟祭祀樂,以《大韶》名《大觀》!渡亍窐冯m改換名稱,但仍居于帝王用樂之列,在祭天、祭祖和祭祀孔子時表演的都是《韶樂》。

  隋文帝楊堅創(chuàng)制了釋奠孔子的專用樂章。唐代在繼承傳統(tǒng)樂舞制度的基礎上,釋典禮樂形成了《十二和》樂制和文舞、武舞,祭孔樂舞趨于成熟。宋太祖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,就裁定祭孔的樂章。他反對別人武力奪天下,祭孔取消了武舞,僅用文舞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公元1393年),朱元璋頒大成樂器于天下,令府州縣按照標準制造。明孝宗弘治十七年,祭孔由六佾舞上升為八佾舞。

  清朝順治帝元年(1644年)議定,祭天地、太廟、社稷、孔子都用《中和韶樂》,初獻用武舞,亞獻、終獻用文舞,體現(xiàn)了祭祀禮儀的莊重。清代將祭孔樂舞冠名為《中和韶樂》,既說明她源自《韶樂》,又切合了中和的意境。

  大陸1948年起,停辦了祭孔儀式。1984年,文革期間毀壞的曲阜孔廟大成殿孔子像恢復完工,曲阜師范大學藝術(shù)系師生編排了祭孔樂舞,受到了好評。1986年,曲阜市劇團按照清代祭孔的規(guī)模和形式又進行重新編排,每年在孔子文化節(jié)期間表演。2005年,孔子文化節(jié)組委會組織了全球聯(lián)合祭孔,并對公祭儀式和祭孔樂舞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動,取消了三跪九叩的三獻禮,改為敬獻花籃,向孔子像三鞠躬。樂舞告祭部分放在了恭讀祭文之后,將只有三獻禮時才跳的三段樂舞變成六個篇章,而且全部配上了樂舞。有“天人合一”、“與時偕行”、“萬世師表”、“為政以德”、“九州重光”、“天下大同”等!疤烊撕弦弧狈袭斀窠ㄔO和諧社會的要求;“與時偕行”號召人們傳承中華文化,與倡導的文化建設一脈相承;“萬世師表”歌頌孔子的教育貢獻;“為政以德”體現(xiàn)“以德治國”的執(zhí)政理念;“九州重光”彰顯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信念;而“天下大同”則不僅是孔子的理想,也是人類共同的愿景。2006年舉辦的兩岸祭孔、2007年全球華人華僑同祭孔都用的這套樂舞,2007年10月,曲阜祭孔樂舞還遠赴香港參加了全港4萬人大祭孔活動。如果不作進一步改進,這套樂舞將是共和國時代祭孔樂舞的代表。

  這其中的是非曲直,留待后人評說。

  祭孔樂舞的內(nèi)容解讀

  祭孔樂舞是集樂、歌、舞、禮為一體的廟堂祭祀樂舞,有“聞樂知德,觀舞澄心,識禮明仁,禮正樂垂,中和位育”之說,自古以來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藝術(shù)價值。其文雅的歌詞、古樸的舞步、平和的曲調(diào),則展示了古代雅樂融歌舞樂于一體的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特色,昭示著儒家文化禮樂教化的精髓。

  先誦讀一下她的歌詞吧,是頌揚先師,詩經(jīng)神韻。歷代皇帝改朝換代之后,都要制禮作樂,以顯圣明。他們因舊聲,填新詞,所改造的都是歌詞這一部分。

  唐朝制定的祭孔樂章第一章《迎神》部分的唱詞是:“通吳表圣,問老探真。三千弟子,五百賢人。億齡規(guī)法,萬載嗣禋。潔誠以祭,奏樂迎神!

  明朝洪武六年制定的祭孔樂章《迎神》部分的唱詞是:“大哉宣圣,道德尊崇。維持王化,斯民是宗。典祀有常,精純益隆。神其來格,于昭圣容。”

  清朝康熙年間制定的祭孔樂章《迎神》部分的唱詞是:“大哉孔子,先覺先知,與天地參,萬世之師。祥征麟紱,韻和金絲,日月既揭,乾坤清夷!

  歌生持著笏板,高聲吟唱,四字一句,古樸典雅,與《詩經(jīng)》的雅、頌部分如出一轍。雖然是不同的朝代,內(nèi)容卻都大同小異,都是頌揚孔子的,文化傳承,一覽便知。

  再聽聽她的音樂吧,是八音齊奏,中和雅致。祭祀典禮所用八音古樂包括金、石、土、木、革、絲、竹、匏,共8類105件樂器。分別是編鐘、編磬、镈鐘、特磬、建鼓、博柎、琴、瑟、笛、排簫、箎、笙、塤、笏、柷、敔、麾、節(jié)等。其中編鐘、編磬作為“金石樂”,是古代宮廷雅樂的標志和代表。在曲阜孔廟的前面,就有一塊牌坊,上面寫著“金聲玉振”四個大字,就是贊揚孔子的思想象編鐘、編磬的奏鳴,高雅純正,綿綿不絕。祭孔樂舞中體現(xiàn)出來的這一美學思想非常符合和合思想,《樂記》中說“樂者,天地之和也”,“大樂與天地同和”。  

  春秋時期的吳國公子季札在觀《韶》后發(fā)出如下驚人的感嘆:“德至矣哉!大矣!如天之無不幬也,如地之無不載也,雖甚盛德,其蔑以加于此矣。觀止矣!若有他樂,吾不敢請已!睂⑸貥分抡f成是像天地一樣,這就是成語“嘆為觀止”的由來。上個世紀40年代,臺灣有一位叫江文也的音樂家曾經(jīng)將祭孔樂舞改編成大型交響樂,他對祭孔樂舞有一種獨到的體驗,他說,孔廟大成樂平穩(wěn)肅穆,行邁遲遲,沒有起伏,對聽慣現(xiàn)代音樂的耳朵而言,這樣的樂風真是煩人。然而孔廟音樂呈現(xiàn)的是一種獨特的美感境界,這是沒有歡樂,沒有悲傷,只有像東方的訴說。這音樂好像不知在何處,也許是在宇宙的某一角落,蘊含著一股氣體。此種音樂不拘囿于一時一地的感官刺激,它關(guān)注的焦點在天人邊界及靈魂深處。大音希聲,但五音俱備,它的構(gòu)造雖然簡樸,卻蘊含最縝密的能量。

  最后,再看看她的舞蹈吧,是謙遜禮讓,立德立容。在祭祀時,只有三獻禮部分才加入八佾舞。舞又有文、武之分。跳“羽舞”的舞生,手持龠(yue)翟(di),象征文德!案晌琛钡奈枵呤殖指筛,象征武功!端问罚畼匪摹吩疲骸拔奈杈懦桑K于垂衣拱手,無為而治;武舞九成,終于偃武修文,投戈講藝。 ”這句話是說,跳文舞代表著垂衣裳、行拱手禮就可以平治天下。跳武舞則代表放棄武攻。在跳佾舞時,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“節(jié)”,稱為“節(jié)生”。其作用是發(fā)號施令。站在露臺東西兩側(cè)被稱為“東節(jié)”、“西節(jié)”。當東節(jié)下令“起舞”時,佾舞生配合詩樂的節(jié)奏起舞,當西節(jié)下令“舞止”時,則恢復肅立姿態(tài)。一個舞蹈造型,代表一個字。歌生唱一個字,樂生奏一個韻,舞生跳一個動作。舞姿剛勁舒展,具有漢雕之美。每一獻藝禮共記有32個舞姿,三獻禮共記有96個舞姿。手勢有起手、垂手、出手、拱手、挽手。步子有進步、退步。體態(tài)有屈身出手下伸為“授”,再屈身出手上舉為“受”,拱手后退為“辭”,拱手向左右為“讓”,低首屈身拱手為“謙”,出手兩肘拱手齊心為“揖”,低首屈身至地為“拜”,屈膝至地為“跽”,點首為“叩頭”,蹺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為“讓”?茨模@竟然是一套中華古代禮儀的規(guī)范動作!

  佾舞生手中拿的龠和翟也非常有講究:舞生左手持龠,右手秉翟,龠在內(nèi)而翟在外。這是因為龠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,它不僅是橫吹之笛、豎吹之簫、直吹之簧哨類樂管的先祖,還是歷代聲律及度、量、權(quán)衡制度的根本。大禹時期的皋陶氏作“夏龠九成”,是邊吹邊舞的;西周時期,古龠被定為“文舞”的代表性樂器,是華夏禮樂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!稜栄.釋樂》上說:“龠,樂之竹管三孔,以和眾聲也!背烧Z“天籟之音”的“籟”字意思就是三孔的龠。秦漢以來,雅樂淪喪,古龠的吹奏之法漸漸失傳,只是一根徒有“龠”名的棍狀舞具。翟,木柄,雕龍頭飾金漆,龍口夾一根或三根野雉尾。取立容之意。同時,龠主陰,翟主陽,所以龠在內(nèi)而翟在外。

  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用樂舞教育青少年的做法,《尚書?舜典》記載了舜帝對當時的典樂官夔說的一段話:“帝曰:夔,命汝典樂,教胃子:直而溫,寬而栗,剛而無虐,簡而無傲!敝艽F族子弟學習禮儀首先要學習樂舞,用樂舞來提高貴族子弟的文化素質(zhì)和身體的素質(zhì)。“十三舞勺”、“成童舞象”,舞“勺”是文舞,即學習禮儀。舞“象”,是武舞,手持干戈以鍛煉身體。當前,如果能在中小學推廣祭孔樂舞,則不僅有助于培養(yǎng)青少年謙遜禮讓的美德、集體主義的觀念、協(xié)調(diào)統(tǒng)一的作風和健康硬朗的體魄,還能夠展示泱泱大國、文明中華的精神風貌!

  學習這種樂舞,比之當前的京劇進課堂,比之中學生學跳集體舞,孰優(yōu)孰劣?

  傳之世界的文化瑰寶

  韓國大約在1600年前(公元372年)就有了祭祀孔子的釋典,并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每年的春秋上丁日,在成均館孔廟和全國的243所鄉(xiāng)校均按明朝的儀式舉行釋典禮。要先后舉行“奠幣禮”、“初獻禮”、“亞獻禮”、“終獻禮”、“分獻禮”、“飲福禮”、“望燎禮”等,并演奏和表演文廟樂和“文舞”。文廟樂在韓國也稱作雅樂。韓國人自稱是目前世界上歷史傳統(tǒng)最悠久的、古制的釋奠祭禮樂。釋典禮被韓國政府授予“人類文化人才第85號”。

  日本祭孔始于大寶元年(701)二月,據(jù)《大寶令》記載,由文武天皇親臨祭孔,至平安時代(794-1867)大學內(nèi)的孔廟皆仿唐制。雅樂從唐代流傳到日本以后,被改造為日本的雅樂。一千多年來,由舞蹈和音樂構(gòu)成的雅樂完全保持著其傳統(tǒng)形式流傳至今,是宮廷中流傳的日本最古老的演藝,也是現(xiàn)今被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交響樂隊形式。

  越南的雅樂是明朝時期傳入的,雅樂通常用于四季的祭禮、郊廟以及朝會、宴饗、冊封、葬禮等儀式。雅樂使用的主要樂器有編鐘、編磬、琴瑟、塤、篪、簫笙、管龠、管笛、大鼓、管鼓、琵琶和箜篌等。佾舞包括文舞與武舞。在文廟祭孔時,演奏景文、昭文、懿文等曲。2003年,包括祭孔樂舞在內(nèi)的越南雅樂被列入了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“人類口頭及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”名錄,走在了中國的前頭,真是“禮失求諸野”!但聊以自慰的是,“人類口頭遺產(chǎn)和非物質(zhì)遺產(chǎn)”與自然遺產(chǎn)的獨有性是有區(qū)別的,她具有“共享性”,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。東亞各國都保持祭孔的傳統(tǒng),無論由誰申報世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都說明了孔子的偉大,說明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!

  思緒至此,那就不必遺憾了吧。

  泰岱巍巍陳俎豆,秋陽皓皓照宮墻。下午,樂舞的排練繼續(xù)進行。我走上高高的大成殿月臺。這時,音樂響起,古老沉靜的《韶樂》漸漸彌漫開來,在舞生的紅色衣袂間、在殿堂的金色重檐和古柏陰翳的枝椏間回旋飄蕩,一直彌漫到遙遠的天際,響遏行云!

 
編輯:李杰    
中國臺灣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修水县| 英超| 凤台县| 井研县| 枣庄市| 汪清县| 菏泽市| 资阳市| 吴桥县| 长泰县| 闸北区| 龙泉市| 扎兰屯市| 城步| 轮台县| 桃源县| 大荔县| 南康市| 长沙市| 台北市| 佳木斯市| 和田市| 临漳县| 枣强县| 孝感市| 双鸭山市| 武强县| 武清区| 醴陵市| 红桥区| 邹平县| 韩城市| 彰武县| 故城县| 伽师县| 温宿县| 新密市| 西乡县| 洞头县| 兴国县|